诰
诰注音:
诰部首:
诰笔画:
诰总笔画:
诰笔顺:
诰解释:
gào
①<动>告诉。《尝书·太甲下》:“伊尹申~于王。”
(伊尹:人名。申:重。)
②<名>皇帝给臣子的命令。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:“潜草诏~,无人知者。”
③<动>告诫;劝勉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近臣谏,远臣谤,舆人诵,以自~也。”
《尚书·多方》:“成王归自奄,在宗周,~庶邦。”
④文体的一种,用天告诫或勉励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故其陈尧舜之耿介,称汤武之祗敬,典~之体也。”
【辨】告,诰,诏。“告”
和“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,后来用法不同,下告上叫“告”
上告下叫“诰”
或“诏”。秦以后“诏”
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,宋以后“诰”
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。
备注: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诰康熙字典类目:【酉集上】【言字部】
诰康熙字典解释:
〔古文〕𢍎𧧞𧧙【唐韻】【廣韻】古到切【集韻】【類篇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居号切,𠀤音告。
【說文】告也。
【徐曰】以文言告曉之也。
【廣雅】敎也。
【易·姤卦】后以施命誥四方。
【周禮·春官】大祝作六辭,以通上下、親疏、遠近,三曰誥。
【註】杜子春曰:誥,當爲告。
書亦可爲告。
又【韻會】告上曰告,發下曰誥。
【爾雅·釋言】謹也。
【註】所以約勤謹戒衆。
【疏】以六義諭衆謂之誥,尚書誥誓之類是也。
【孔安國·尚書序】夏商周之書,雖設敎不倫雅誥奧義,其歸一揆。
【疏】三王訓、誥、誓、命、歌、貢、征、範類猶有八,獨言誥者,以別而言之,其類有八,文從要約,一誥兼焉。
以此八事,皆有言以誥示,故總謂之誥。
【穀梁傳·隱八年】誥誓不及五帝。
【周禮·秋官】士師掌五戒,二曰誥,用之于會同。
【文心雕龍】其在三代,事兼誥誓,誓以訓戒,誥以敷政。
又【正字通】古者上下有誥,秦廢古稱制詔。
漢武元狩六年,初作誥,然不以命官。
唐稱制不稱誥,宋始以誥命庶官,明命官用敕不用誥。
三載考績,則用誥以褒美。
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給誥,如一品之制,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,六品至七品,皆授以敕命。
又鳥名。
【揚子·方言】布穀,自關東西梁楚之閒謂之結誥。
又【集韻】姑沃切,音梏。
亦告也。
同告。
没有找到相关解释,请参考其他字典!